最近總有人在後台問諸葛君,用戶畫像、用戶標簽和用戶分群有什麽區別和聯係呢?
我們先把用戶畫像,用戶標簽,用戶分群這幾個名詞的意思搞清楚。
用戶標簽
首先標簽是給我們的個體用戶進行屬性判定的附屬值,通常是人為規定的、高度精煉的特征標識。它根據用戶在互聯網留下的種種數據,主動或被動地收集,然後盡可能全麵細致地抽出一個用戶的信息全貌,從而幫助解決如何把數據轉化為商業價值的問題。
比如用戶常年購買尿不濕,我們會標簽為年輕媽媽,用戶常年買鋼筆水可以定位為學生。其實生活中也經常用到,我們無形之中就會被貼上標簽或者給別人貼標簽,比如你是95年出生的,別人就會叫你90後;比如你身邊的朋友,你可能會形容她/他是“白富美”或“高富帥”,這些標簽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個人或一類人進行了說明,你一聽到這個標簽就知道他大概是什麽樣子的。
(圖來源網絡)
和分群不一樣,標簽是個人或企業的屬性,是可以重複的,標簽越多,我們對別人的了解就越全麵。在工作中,你可以為用戶貼上各種標簽,甚至可以通過標簽來快速搜索到目標用戶,隻要你貼的標簽夠多夠準確,你就能夠快速及時了解你的用戶。
用戶分群
分群就是基於某一維度,把目標人群分為不同的群體。比如按照性別來分群,從身份證層麵上可以分為男性和女性,按照年齡來分類,可以分成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
各行各業也可以基於自己行業特點來分類,比如教育行業可以分為首次試聽用戶群、二次試聽用戶群、購買用戶群、複購用戶群等。再比如商務在麵對客戶時可以基於某一維度給客戶進行分類,比如基於客戶的購買階段,可以分成陌拜客戶、意向客戶、潛在客戶、簽約客戶等;
(圖來源網絡)
也就是說分群是建立在同一屬性基礎之上的,比如利用標簽進行用戶分群,然後進行區別對待。在數據庫裏,有不同業務線,不同知識成熟度線,不同購買旅程線,都可以進行分群,進而進行精準營銷和影響。
與此同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分群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之間彼此互斥,比如在教育行業,如果這個用戶是首次試聽用戶,那他在現有階段絕不會是購買客戶或者複購客戶,就是說用戶分群的劃分是絕對不會覆蓋重複的。
用戶畫像
用戶畫像這個名詞就比較專業了,這一理念是交互設計師之父阿蘭·庫珀提出來的,他是這麽定義的:用戶畫像是真實用戶的虛擬代表,是建立在一係列真實數據之上的目標用戶模型。
在一個產品誕生的最前期,有需求的時候就有了用戶畫像,用戶畫像可以具體到實例。比如,張雪,女,30歲,活躍平台抖音,關注業務解決,人力資源績效管理……,有了這個畫像,就可以在投放,策劃,內容創作,很多地方腦海中進行用戶畫像的印證,有效避免策略不匹配。同時用戶畫像也可以在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優化。
(圖來源網絡)
我們前麵說過了用戶標簽的含義,到了用戶畫像這裏是不是有一點混淆?我們可以這麽來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用戶畫像的核心工作就是給用戶打標簽,每個標簽分別描述了該用戶的一個維度,各個維度之間相互聯係,共同構成對用戶的一個整體描述,這些標簽集合就能抽象出一個用戶的信息全貌。
標簽化是用戶畫像最直觀的解釋,但它不等於用戶畫像。用戶畫像區別於標簽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以數據為基礎,我們貼標簽甚至可以憑直覺、憑感受,但是用戶畫像的成立一定是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之後抽象出來的,它更加的真實、全麵、立體。
我們的目的不是弄清三個名詞的含義,我們的目的是“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驗證理論”,搞清楚三個名詞的含義隻是幫助理解,更重要的是在運營過程中,我們要用它們提升用戶增長。
我們說數據一直是各行各業的核心資產,蘊含巨大價值,但數據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沒有辦法直觀的看到其價值。
這時,為了挖掘其價值,作為方法之一,用戶標簽誕生了,得到了用戶標簽體係之後,要如何構造用戶畫像?用戶分群來了,通過對用戶進行分群等各種綜合手段,從而更好的對用戶進行歸類處理,通過標簽、用戶分群構建起企業的目標用戶畫像人群,並通過相似用戶群體的尋找,完整垂直用戶增長,更好地幫助企業構建精細化運營閉環,最終提高企業效能和用戶滿意度。
以某買賣二手房以及查詢房價app為例,該客戶成立之初就希望打造一個從用戶角度出發解決問題的產品,首先通過梳理自身業務的需求,並根據需求來定製化的構建相應的用戶屬性,將用戶信息標簽化後通過分析用戶的曆史行為路徑、習慣、偏好等屬性,把具有一定特征的用戶劃分為一個群體,這樣就能得到用於不同業務應用的用戶分群。
比如運營人員需要選擇一批對二手房有購買意願但並未購買的人進行再一次營銷推送,就可以通過標簽選擇最近一個月看過二手房房源詳情頁並且瀏覽過估價結果頁,同時未購買的用戶建立一個分群進行二次營銷,並在後期通過這個分群來判斷它的購買情況。
在良好的用戶體係構建基礎上,還可進行用戶畫像的有效應用,比如該企業通過用戶行為數據以及分群係統,套用RFM模型從忠誠度和變現能力將用戶分為付費低頻最近不活躍、付費低頻最近活躍、付費高頻最近活躍、未付費低頻最近活躍、未付費低頻最近不活躍、未付費高頻最近活躍六類,再根據篩選出來的用戶的一些用戶行為、所占比重、購買偏好等構建一個整體的用戶畫像,將用戶群體切割成更細的粒度,使運營從粗放式到精細化,以多種運營觸達手段,像短信、推送、活動、優惠券等等,對用戶進行驅動和挽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來源諸葛io分析平台)
寫在最後
無論是用戶分群、用戶標簽還是用戶畫像,其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助力企業精準營銷實現增長。尤其是用戶畫像,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卻難以用好,多數情況下會淪為形式主義。不能想當然的歸納一個齊全完備的體係,卻忽略了畫像的核心價值—用戶畫像首先得是商業目的下的用戶標簽集合。並不是有了用戶畫像就一定能驅動和提高業務,而是為了驅動和提高業務,才需要用戶畫像。